古人原先多是用糧食蒸飯、煮粥或者炒成干糧吃,面食還比較少。這主要是因為缺乏粉碎技術。漢魏時,面食逐漸增多起來了。后來,人們掌握了酵母菌的生化反應.從而創造出了發酵的面食。
饅頭/資料圖
西晉時,政府規定太廟祭祀.用一種叫作“面起餅“的食物。這個“面起餅”,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“饅頭”。不過,當時的饅頭,是帶餡的,跟今天北方不帶餡的饅頭不同,實際上是一種“包子”
饅頭竟然是過年賀禮?
饅頭是山東地區日常食用的主食之一。每逢過年,家家戶戶總要蒸上一些饅頭以及其他面食,既供自家食用、招待客人,還是走親訪友必不可少的禮物。過年的饅頭花樣比較多,一般都先蒸上一鍋圓饃饃,再蒸上各種樣式的花饃饃,大多以棗山為主.把花饃饃蒸好后插上大紅棗,就是大棗山,有的重達十余斤,造型美觀,花紋清晰,有花有鳥,折疊得宜,顯得分外精致,主要用于敬天。有講究的人家還會蒸糖包、花卷、花糕、年糕等更為復雜的花樣。除了上述面食,麻花、焦葉、油條、丸子、包子等也是必備年貨。
饅頭也叫餑餑?
膠東沿海一帶有家家戶戶過年要蒸餑餑的習俗。餑餑種類很多,包黍米的是米餑餑,包班豆的是豆餑餑,包菜的是菜餑餑,帶棗的是棗餑餑,米面蒸的是糕餑餑.糕餑餑又可分為白糕(白米蒸的)、黃糕(黍米面蒸的)、紅糕(高粱米蒸的)。此外,還有元寶餑餑,元寶餑餑有發財之意。
饅頭是諸葛亮發明的?
饅頭是北方人鐘愛的面食,其歷史由來已久,據說,饅頭比較初起源于三國時代,而且跟著名的政治家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有關。
當年盤踞在蜀國南邊的南蠻洞主孟獲總是率兵不停地騷擾蜀國.諸葛亮不得已,只好親自帶兵去征討孟獲。到了滬水一帶,發現那吸人煙稀少,而且有很重的瘴氣,連滬水都是有毒的。就在諸葛亮為這惡劣的環境犯愁時.他的一個下屬提出一個迷信說法.建議殺死一些南蠻俘虜,用他們的頭祭祀滬水河神,以此提高將士的士氣。諸葛亮同意了這個做法,不過他并沒有殺俘虜,而是想到一個聰明的辦法,讓人用帶來的而粉和成面泥,捏成人頭的樣子,蒸熟了,作為祭品以充蠻頭,祭祀河神。
從那以后,這種面食便逐漸流傳開來,很快傳到北方,并且深受北方人喜愛。但是,叫“蠻頭”有點恐怖,于是人們就把“蠻”換作“饅”字,稱為“饅頭”。漸漸地,這個名字就傳播開來,而饅頭也成了北方人的主食。
總結:如果你想學習饅頭的制作,或者想知道西安面點培訓哪里有,歡迎來食尚香小吃培訓學校,我們會從原料的選擇到材料的準備、初加工、小吃的制作、售賣技巧等等一系列進行全方位的培訓,只要你有興趣,就可以學會,如果你有需求,歡迎來電咨詢!